燃气加臭装置在上世纪初,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人造气体(人工煤气),它有一种强烈的气味儿,这是制造过程中的副产品(伴生品)造成的。有了这种气味表明“已漏气了”。然而,在后来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,天然气无色无味,即使有味,也会由于环保的要求,在使用前要去掉有害的硫化物(硫化氢、甲基或乙基硫醇等),当以这种气体替代人工气体时,,公认的需要一种警戒剂。
国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从人工燃气向天然气、管道液化气的全面转换。由于人工燃气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具有强烈气味,而天然气、管道液化气为无味或微味气体,一旦泄漏就失去了警戒作用,于是开始探索加臭剂及其加臭装置的研究。一些发达国家在这项技术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已十分成熟。
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,新的化学工艺过程和化学物得到开发。通过多年来对各种化学物作为加臭剂的调研,低分子重支链烷基硫醇、烷基硫醚和环状硫化物脱颖而出,成为首选的加臭剂化合物。
国内现状:
我国天然气的应用基本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,本世纪初得到了规模化的开发和利用。随之而来的燃气加臭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日臻成熟。在借助发达国家的加臭技术,结合国内传统经验的同时,形成了独具特色加臭技术理论体系。在这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,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制定了燃气加臭浓度的标准、加臭装置的行业标准《城镇燃气加臭技术规程》、各厂商开发了各种门类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加臭装置,无论在加臭装置的可靠性、加臭精度、安全环保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