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初,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人造气体(人工煤气),它有一种强烈的气味儿,这是制造过程中的副产品(伴生品)造成的。有了这种气味表明“已漏气了”。然而,在后来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,天然气无色无味,即使有味,也会由于环保的要求,在使用前要去掉有害的硫化物(硫化氢、甲基或乙基硫醇等),当以这种气体替代人工气体时,,公认的需要一种警戒剂。
国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从人工燃气向天然气、管道液化气的全面转换。由于人工燃气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具有强烈气味,而天然气、管道液化气为无味或微味气体,一旦泄漏就失去了警戒作用,于是开始探索燃气加臭剂及其燃气加臭装置的研究。一些发达国家在这项技术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已十分成熟。
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,新的化学工艺过程和化学物得到开发。通过多年来对各种化学物作为加臭剂的调研,低分子重支链烷基硫醇、烷基硫醚和环状硫化物脱颖而出,成为首选的加臭剂化合物。
国内现状:
我国天然气的应用基本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,本世纪初得到了规模化的开发和利用。随之而来的燃气加臭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日臻成熟。在借助发达国家的加臭技术,结合国内传统经验的同时,形成了独具特色加臭技术理论体系。在这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,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制定了燃气加臭浓度的标准、加臭装置的行业标准《城镇燃气加臭技术规程》、各厂商开发了各种门类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加臭装置,无论在加臭装置的可靠性、加臭精度、安全环保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人们很早就知道,硫化物硫醇等具有令人作呕的强烈刺激性气味,因此最初的加臭剂多使用硫化物及硫醇的混合物。而国外在研究加臭技术的同时,也开发生产了加臭剂,有代表性的就是THT(四氢噻吩)。硫是有害的,无论对动植物都一样,燃气应加臭,但加入多少臭剂达到何种比率合适,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,因为加入合适的臭剂量的好处是①能迅速对泄漏报警,防患于未然;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,避免对人体的伤害;③降低煤气公司的运营成本。
标准如何制定,比率如何确定呢?
最初的也是最有效的实验是这样的,在一个实验间里,集中一批实验测试者,向这一实验间缓慢泄放臭味剂,每个觉察到臭剂气味的人可以离开,当觉察到的人占被测试的人数比率97.3%时,取气样分析其臭味剂浓度,这样一个浓度换算到燃气中得到的浓度作为加臭标准。用这一标准浓度对燃气加臭,对上面的试验数据进行反复验证,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可作为标准执行。各个国家制定的现行标准,无论是参照别人或自己试验结论,对THT而言,都在16~24mg/m3之间,而硫醇及硫化物都在4~9mg/m3之间,这样一个标准量有效的原因是很显然的,就是使用者(人)的觉察是决定性的。随着传感技术的深入发展,现在已能对燃气泄漏进行自动监测,但在广泛的使用者中,家庭的比例是巨大的,人的嗅觉还是最基本的传感器。
燃气加臭装置